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時候有一個感覺

內心有一些覺得需要做、做完會比較安心,但卻不一定想做的事情 (我稱作「正事」)

像我就會是工作的事,或對未來的事情應該要的準備 (先更新履歷表、CV...等等)

在即將來臨的週末,想著這些to-do,就會先放棄那些覺得可以讓自己真正享樂或做了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稱作「享樂」,對我來說可能是爬山、跟朋友見面、寫Blog、回家裡當媽寶等等),希望假日能夠達成這些應做事項。

 

可是!

真正到週末時,卻常常因為太不想去做那些該做的事情(懶或不想面對),但同時又因為不想做而感到罪惡,所以無法允許自己去找朋友去爬山、去做那些「享樂」的事 (怕一去一天又沒了)

結果最後卻變成在看YouTube,在找Netflix影片,亂滑FB, IG...等等 (還可能因為看了別人動態而feel even worse)

最後驚覺不但預計要做的事情沒有做,而且看完youtube影片等等一些事後反而更加空虛

 

有人可能會說,看YouTube, 看Netflix這些事情,其實某方面也算享樂也算是先甘後苦,別講的好像看Youtube做這些事情很痛苦

但對我來說,這些並不算是「甘」,否則為何做完後,我反而覺得更加一事無成與空虛?

與朋友深入探討後,我們得出:因為我們做的事情也不算是「享樂」,而是「灰色地帶娛樂

那些不屬於不想做的、也不屬於讓自己真正開心的事情,這些事情我們統稱為「灰色地帶娛樂」 (每個人的灰色地帶娛樂都不一樣!)

透過當下做著這些自以為可以隨時喊停的灰色地帶娛樂,來告訴自己馬上就要開始做正事了!再一下、再一下下,結果反而再也無法回復到該做正事的心情

 

某部分可能跟拖延症有點像,但拖延症我覺得往往大家習慣以太簡單方法來告訴大家怎麼改善拖延症,像是"先開始做"、"不要害怕失敗"、"實施有獎勵的實踐計畫"、"設定懲罰"...不勝枚舉

Who knows how to do it? How can we even say or know it's practical and useful?

 

後來與朋友思來想去,想到了最無痛的兩個解法:

1. 思考那些讓你不想做的計畫的原因,如果是身不由己的原因 (例如工作真的做不管當主管的壓力等等,有可能就是你不熱愛[是打從心底不熱愛,不是僅僅發懶不想做]的事情,如果這個變成很大的壓力,就要思考能不去做的方法,像是辭職)

但如果這種決定暫時無法做,那我建議可以往第二個方法 -

2. 放下心中任何雜念跟罪惡感跟逼自己要先努力。先去做那些屬於真正享樂的事情,也避免用懲罰的心態告訴自己不要去做享樂的事情,例如可能週六就先去爬山找朋友 (當然同時也要記得不要排滿時間)

當做了這些真正享樂的事情時,心情也會連帶變好了

不要小看情緒帶來的影響,通常心情一美麗,很多不願意不想碰的事情,頓時都沒有那麼難了

就願意去做一些原本一直不太有動力去做的事情

光是做個一些,就會讓自己心情更好!因為連不想做的事情,你都可以完成就算只有一些!(甚至變相我覺得連拖延症都解決了!)

 

所以重點:

享樂不是狹宰的逛街、看電影,而是內心會得到正能量;同理,

灰色地帶娛樂是指你會想去做因為一點都不累,但同時做完內心卻會覺得空空的事情

誠實的列出屬於「灰色地帶的娛樂」,不要跟對自己有正面意義的享樂混淆了!

當然當我們把該做的、想做的都做了,要全身心專注在耍廢看影集什麼的,也都自動變成是應得的獎勵了~

 

慢慢的進步一點一點,或許接下來我們能越來越知道怎麼脫離這種惡性循環,往更好的生活模式邁進

但也無需懲罰自己、不用過度想要一步到位,知道在進步著,那樣就夠好了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bby.wu 的頭像
    abby.wu

    德國生活與簽證經驗

    abby.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